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信仰     

时间:2020年11月12日

来源:网络文章


   我翻阅 《吉檀迦利》这部献给神的诗集的时候,觉得泰戈尔很可能是个基督徒。 今天偶然又读到了《飞鸟集》的几句有关神的诗句,觉得跟圣经里面的句子很像,惊人的像。。。

  后来在百度和google上搜索,果然发现他是位基督徒。一位有着孩童般天性思想的基督徒。

  泰戈尔(印度作家、诗人、艺术家、社会活动家、牛津大学博士、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)

  罗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、作家、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。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。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。泰戈尔被誉为印度一代诗圣,他在8岁时就开始写诗,11岁时给他父亲唱他所喜欢的颂神曲。他是印度民族诗体的继承者,又是新诗体的开拓者。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,尤其是他的散文诗,更是人们都喜爱捧读的文学精品。他是一位深情的爱国者,当他听到英国军队镇压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城的群众时,他内心的痛苦如此之强烈,致使他病倒,一夜未眠,他写信给英国总督抗议这种残酷镇压,并声明放弃英国政府封他的爵士称号。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“时代最伟大的诗人”。有人说:“爱因斯坦是具有诗人头脑的思想家,泰戈尔是具有思想家头脑的诗人。”

  泰戈尔多才多艺,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,12部中、长篇小说,100多篇短篇小说,20多个剧本,1500多幅画,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、哲学、政治方面的论著。他曾说:“我觉得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个纯粹的诗人,这是显然的。诗人在我已变换了式样,同时取得了传道人的性格。我创立了一种人生哲学,而在这哲学中间,又是含有强烈的情绪质素,所以我的哲学能歌咏,也能传教。我的哲学像天际的心,能化成一阵时雨,同时也能染成五色彩霞,以装点天上的宴席。”

  泰戈尔的思想基调是,以神为一方,称之为无限;以自然和人的灵魂为一方,称之为有限。无限与有限之间的关系,是他哲学探索的中心问题,也是他诗歌中经常触及的问题。与印度传统哲学不同的地方是,他把重点放在“人”上面,主张人需要神。他认为完全的自由在于关系之完全和谐,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,他宣传基督爱的福音,认为神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。基督信仰、爱国主义、人道主义是他思想上的三条弦,谱成他一生的乐章。他总结人生的经验,清理思想,作为爱的基督的追随者,他爱神,爱人。

  泰戈尔最著名的抒情诗集《吉檀迦利》的书名在印度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“献歌”的意思。这部诗集是献给神,歌颂神的,以敬拜神、渴求与神合一为主题。他以温柔的笔触,抒发了对神的深情,描绘了“神人合一”的爱,以宣扬“神人合一”的哲学,也是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,关怀祖国的前途。由于他英语水平高,亲自把《吉檀迦利》诗集译成英文,从此扬名四海。他因创作了这部诗集,并因“富于高贵、深远的灵感,以英语的形式发挥其诗才,并揉和了西欧文学的美丽和清新”而获诺贝尔文学奖,这是亚洲人首次荣获诺贝尔奖,印度人为此感到骄傲。泰戈尔在获奖之前,诺贝尔委员会是经过一番争论的。瑞典作家、文学院院士、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顿斯坦是19世纪九十年代瑞典文学中唯美主义学派的代表,他是位基督徒,当时曾大力推荐说:“我读了这些诗歌,深受感动。我不记得,过去20多年我是否读过如此优美的抒情诗歌,我从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远的享受,仿佛我正在饮着一股清凉而新鲜的泉水。在它们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显示的炽热和爱的纯洁性中,心灵的清澈、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,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,揭示出一种完整的、深刻的、罕见的精神美。他的作品没有争执、尖锐的东西,没有伪善、高傲或低卑。如果任何时候诗人能拥有这些品质,那么他就有权得诺贝尔奖,他就是这位泰戈尔诗人。”

  中文《吉檀迦利》由中国著名基督徒作家冰心翻译,现把其中一首作为颂扬神的例子抄录如下:“这是我对你的祈求,我的主,请你铲除,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。赐给我力量,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和忧伤。赐给我力量,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。赐给我力量,使我永不抛弃穷人,也永不向淫威屈膝。赐给我力量,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。再赐给我力量,使我满怀爱意地把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。”泰戈尔在另一首诗中这样歌颂神:“让你的爱,像阳光一样,包围着我,又给我光辉灿烂的自由。”

  泰戈尔的诗歌,被看作是基督教影响在印度教中的反应。众多的基督徒们认为,他获诺贝尔奖预示着一个新的基督化印度的诞生。他在获诺贝尔奖时的祷告中说:“谁一旦认识了你(指耶稣),谁在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,就没有关闭的门户。啊,请接受我的祈求,让我在与众人交游之际,永不失去与你单独接触的幸福。”

  泰戈尔说:“每一个婴儿出世,便证明神对人类还未曾失去信心。”“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,是那最好的(神)选择了我。”他在《我的祈祷》诗中说:“让我不要祷告在险恶中得到庇护,但祈祷能无畏的面对它;让我不祈求我的痛苦会静止,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……我虽是一个弱者,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,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的手紧握。”生与死最美的境界,莫过于他的一首诗:“生如春花之烂漫,死如秋叶之静美!”这首诗告诉我们,人的生与死还有着另一更高更美的层次,这更高更美的人生价值也只有与神重建关系之后才能得到。他还说:“死亡隶属于生命,正与生一样。”

  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的译本达300多种。1923年,他第一次访问了灾难深重的中国,受到热烈欢迎。他在中国说:“我再次指出,不管真理从哪里来,我们都应接受它,毫不迟疑地赞扬它。”1929年,他第二次来华,一路不倦地宣讲那博爱、宽恕、和平的基督福音,却受到排斥、讥嘲,不被理解。极力反对他传福音的人中有作家郭沫若。

  1999年,美国《时代》周刊列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9位亚洲人,泰戈尔名列第18位。冰岛作家拉克斯内斯是基督徒,195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,他追叙15岁开始受泰戈尔的影响时说:“这个奇异的、细腻的和遥远的声音立即进入了我年轻的精神耳朵的深处。从那时起,我时时刻刻在自己心灵的深处体会它的存在。像对西方读者一样,在我们国家里《吉檀迦利》的形象及其芳香产生了我们闻所未闻的优美花朵般的影响。由于它的巨大影响,不少诗人进行创作散文诗的新实验。”

  在群星之中,有一颗星是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。

  ——泰戈尔

  


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信仰, ,